心脑血管这事儿,中医不叫“三高”“斑块”,咱管它叫“血脉不通”或“痰瘀互结”,听着像武侠片里的暗器,其实真事儿。《黄帝内经》早说了:“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心脑供血不足,轻则头晕眼花、记忆力下降,重则中风偏瘫,可不能当“老年标配”听之任之。
图片
但别急着“通血管”猛药上!得先分清你是“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还是“肝阳上亢”。比如走路气短、舌下青筋暴起,那是气推不动血,属“气虚血瘀”,黄芪当归是主力;要是头重如裹、舌苔厚腻,血脂高,那是“痰浊”,得用半夏、陈皮化痰;若头晕耳鸣、血压飙高,那是“肝阳上亢”,天麻钩藤得请出来降火。
图片
临床上,我们常把这七味药当“护心脑天团”:丹参、川芎、红花、山楂、天麻、葛根、黄芪。
丹参,活血化瘀一把手,《本草纲目》说它“破宿血,生新血”,归心肝经,现代研究也证实它能改善微循环;
图片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专治头痛、脑供血不足;
图片
红花活血通经,量小3克就够,别贪多,孕妇可禁用。
图片
山楂不只是零食,它消食化瘀,尤其擅长降脂通脉,归脾胃肠肝经;
图片
天麻平肝息风,对付高血压头晕一绝;
图片
葛根解肌升阳,还能扩张脑血管,颈椎病伴头晕的特别合适;
图片
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是推动血液的“发动机”。
图片
日常调理可试试基础方:丹参6g、山楂6g、葛根6g、黄芪6g,煮水代茶,每周3-4次。若兼有头痛加川芎3g,眩晕加天麻3g。记住,这可不是“万能通渠剂”,脾胃虚寒的别空腹喝,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图片
心脑血管养护,不是等“爆了”才修,而是日常“疏通+加固”。用对药,辨对证,血管干净了,脑子灵了,走路都带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经营杠杆的定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