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包括:二十四总穴、十要穴、马丹阳十二神针、五输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原穴、下合穴、十三鬼穴等。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不直接与脏腑相连,也无表里配对关系,而是别道奇行,与十二经脉相互补充。
🔥任脉
起始于中极穴下方,向上经过腹部,沿喉咙到达承浆穴。任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它被称为“阴脉之海”,所有的阴经汇入任脉。
🔥督脉
起始于下极俞(肛门附近),沿脊柱内部上行,经风府穴进入脑部,再经过额头、鼻子,最终到达上唇内的龈交穴。督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总督一身之阳经,被称为“阳脉之海”,所有的阳经汇入督脉。
🔥冲脉
从子宫发出,沿脊柱内部上行,再从腹部向上,经咽喉环绕口唇。对女性而言,冲脉与月经相关,被称为血室。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和任脉、督脉同源于胞宫(阴会),三条经脉起始相同但循行路径不同。冲脉还贯通十二经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带脉
环绕季胁(侧腰下肋处),是唯一横行环绕腰部的经脉,形如束带,约束纵行的诸经脉,如足三阴、三阳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维道穴交会。
🔥阴跷脉
从内踝出发,沿下肢内侧上行,经喉咙部位,是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分支。阴跷脉主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
🔥阳跷脉
起始于足跟内侧,沿外踝向上,经风池穴进入头部。阳跷脉主肢体动作矫健。
🔥阴维脉
汇聚诸阴经之气,起始于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郗穴)。维系三阴经(肝、脾、肾)。
🔥阳维脉
汇聚诸阳经之气,起始于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郗穴)。维系三阳经(胆、胃、膀胱)。
阴阳维脉的主要作用是维系诸经,调和阴阳气血
八脉交会穴
指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标幽赋》说“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公孙穴
(属足太阴脾经)联络冲脉,可调理胃、心、胸部位的病症。
内关穴
(属手厥阴心包经)联络阴维脉,同样适用于胃、心、胸及下腹等部位的疾病调理。
临床实际应用时,胸痛一般多侧重于使用内关,治疗胃痛多习惯使用公孙。
足临泣穴
(属足少阳胆经)联络带脉,能调理胆经及带脉循行相关的病症(如侧腰、胁肋部问题)。
外关穴
(属手少阳三焦经)联络阳维脉,可调理目外眦(外眼角)及头面、颈项部的病症。
后溪穴
(属手太阳小肠经)联络督脉,能调理内眦(内眼角)、颈项及督脉循行部位的病症。
申脉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联络阳跷脉,与阳跷脉的经络循行相通,可调理相关病症。
申”同“伸”,申脉穴主治筋脉拘急,使血脉通畅,筋脉得伸。
列缺穴(属手太阴肺经)联络任脉,能调理肺系(如喉咙、气管)及任脉循行部位的病症。
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联络阴跷脉,可调理喉咙、胸膈及阴跷脉相关的病症。
八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
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
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肺任行肺系,
阴跷照海隔喉咙。
交会穴的配穴法
(若将八脉交会穴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八脉配八卦歌
乾属公孙艮内关,
巽临震位外关还,
离居列缺坤照海,
后溪兑坎申脉联。
补泻浮沉分逆顺,
随时呼吸不为难,
仙传秘诀神针法,
万病如拈立便安。
乾卦对应公孙穴,艮卦对应内关穴;
巽卦对应足临泣穴,震卦对应外关穴;
离卦对应列缺穴,坤卦对应照海穴;
兑卦对应后溪穴,坎卦对应申脉穴。
针刺时需根据病情区分补法与泻法,依据经脉走向(浮沉:经脉在体内有深浅分布,如“浮”指浅表部位,“沉”指深层,针刺时需根据经脉循行的层次调整进针深度。例如,病在浅表取“浮”层,病在深层取“沉”层,以精准作用于对应经脉。)判断逆顺方向(顺经为补: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如经脉从手走向头,针刺从手部向头部方向,以顺应气血运行,起到补益作用。
逆经为泻: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相反,如从头部向手部针刺,逆着气血运行,达到宣泄病邪的效果)。
就像水流一样,顺着水流方向(顺经)划船更省力(补法,助力气血),逆着水流方向(逆经)划船需用力(泻法,排出障碍)。而经脉的“浮沉”如同水流的深浅,需根据病情找到对应的层次下针,才能让补泻手法发挥效果。
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节奏(进针时通常建议在患者呼气时进针。此时腹壁放松,肌肉张力较低,进针更顺畅,可减轻疼痛。出针时多在患者吸气时出针。吸气时气血充盈于体表,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可防止气血外泄(补法中常用),或让病邪随气排出,泻法中可能配合不按针孔),操作并不困难。
临床上常采取上下、左右相应的配穴法。
上下:比如上部病症取下部穴位,下部病症取上部穴位,通过上下呼应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像治疗头痛(上部问题),可搭配足部的涌泉穴。
左右:主要依据病症部位的对称性、经络循行方向以及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理论。本质是通过经络的对称性和交叉特性,利用对侧或同侧穴位的协同作用。
若病症在身体左侧,如左肩部疼痛,可先取左侧主穴,再根据情况选取右侧对应穴位,如右侧肩髃穴作为配穴,利用经络左右贯通的特性调节气血。
若两侧均有病痛,如双侧腰痛,则左右两侧穴位同时选取,如双侧肾俞穴。原理源于黄帝内经的缪刺法(针灸的一种特殊刺法,核心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
缪刺法刺络脉,用于邪在络脉的轻症。而巨刺法刺经脉(深层经络),用于邪在经脉的重症如中风偏瘫。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且左右经脉通过“经别”“络脉”相互贯通(如手太阴肺经左右交汇于胸部)。缪刺法🉑通过刺激对侧穴位,利用经络的交叉联络特性,激发整体经气运行)。就是当一侧病症属经络气血阻滞时,针刺对侧穴位以疏通经气)
另外,部分经络左右对称且循行贯通(如手足三阴三阳经),选穴时可根据经络走向选取对侧穴位。
比如左侧下肢足少阳胆经疼痛(如环跳穴处),除取左侧主穴外,可配右侧阳陵泉穴,因胆经左右经气相通,对侧取穴可增强疏泄经气的效果。
对于阿是穴:若痛点(阿是穴)在身体左侧,除取左侧阿是穴外,可在右侧对称位置找对应阿是穴。
公孙,足太阴脾经,配内关穴。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独会(单穴作用,常单独与xx穴配合使用)。
临泣,足少阳胆经,亦配于外关。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独会。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配申脉。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配后溪穴。
照海,足少阴肾经,配列缺。
列缺,手太阴肺经,配照海。
八会穴配穴关系
以“父母、夫妻、男女、主客”比喻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关系,说明穴位与奇经八脉的连通性及协同调理作用。
- 公孙穴为“父”,连通冲脉;
- 内关穴为“母”,连通阴维脉;
- 两穴配合使用,可调理心、胸、胃部病症。
- 后溪穴为“夫”,连通督脉;
- 申脉穴为“妻”,连通阳跷脉;
- 两穴配合使用,可调理目内眦、颈项、耳部、肩膊,以及小肠、膀胱经相关病症。
- 足临泣穴为“男”,连通带脉;
- 外关穴为“女”,连通阳维脉;
- 两穴配合使用,可调理目外眦、耳后、脸颊、颈项、肩部病症。
- 列缺穴为“主”,连通任脉;
- 照海穴为“客”,连通阴跷脉;
- 两穴配合使用,可调理肺系(如气管、喉咙)、胸膈部位病症。
八会穴主治
🔥公孙穴
主治二十七证:
- 九种心痛;
- 心胃部痰浊阻滞、痰涎壅闷;
- 心胃及脐部周围疼痛且伴有胀满;
- 三焦经与胃经循行部位的胁肋疼痛;
- 心脾两虚所致的产后血迷(产后女性因心血不足、脾气虚弱,出现神志迷糊、意识不清的症状);
- 心经相关的胎衣不下(心经气血不畅导致的分娩后胎盘(胎衣)不能顺利排出);
- 小肠与胃功能失调引起的泄泻不止;
- 大肠与胃的气滞疼痛;
- 心胃部的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却排便不畅);
- 大肠与三焦经感受外邪所致的伤寒结胸(外感寒邪后,病邪传入大肠与三焦经,导致胸腹部气机阻滞、痰热互结);
- 小肠相关的水饮、痰浊阻滞,兼有心经问题及饮酒后痰浊内生;
- 肝胃不和导致的胸脘胀满不适;
- 反胃呕吐;
- 胃脘、腹部及胁肋部的胀满疼痛;
- 脾胃与大肠功能失常引起的肠风下血(便血);
- 大肠经与心包络相关的大人及小儿脱肛不收;
- 大肠经与肺经气滞导致的气机阻隔;
- 心与肺相关的饮食阻隔不下;
- 胃与脾的食积疼痛;
- 胃脾的癖气(积聚结块)及小儿食癖;
- 小肠与心经相关的小枕部疼痛(与小肠经气血不通、心经有热或瘀滞相关的后枕骨所在区域的疼痛);
- 小肠与三焦经的酒癖(饮酒过度导致的病症);
- 胃与三焦经相关的腹部肠鸣;
- 小肠与胃的血瘀刺痛;
- 肝脾两虚所致的小儿脾泻;
- 脾肾两虚导致的泄泻腹痛;
- 大肠与胃相关的胸中刺痛;
- 心经相关的疟疾心痛;
- 心包络的病症。
上述这些病症,公孙穴都能主治。治疗时,先选取公孙穴,再选取内关穴。
🔥内关穴
主要治疗二十五种病症:
- 胸中胀满不畅(与心相关)
- 胃部感受寒邪导致的病症不愈(与心相关)
- 心胸部位痞塞胀满(与肝相关)
- 胃部呕吐、呃逆不止(与脾胃相关)
- 胸部胀满、痰浊阻滞(与肺相关)
- 胃脘及腹部疼痛(与胃相关)
- 腹泻、肠鸣泄泻(与大肠相关)
- 因饮酒生痰导致的胸膈疼痛(与心主心包经相关)
- 食物不消化(与胃相关)
- 肝气横逆导致的气滞不适(与肝胃相关)
- 小儿脱肛(与大肠相关)
- 各种类型的心痛(与心主心包经相关,心主,体现了心包经对心脏功能的主持,辅助作用,被誉为心之主。)
- 胃部及胁肋部位疼痛(与肝胆相关)
- 女性血瘀导致的刺痛(与肝相关)
- 肠鸣作响(与大肠相关)
- 腹部积块疼痛(与肝脾相关)
- 男性因饮酒导致的痞满病症(与脾肺相关)
- 水饮阻滞、心下痞塞疼痛(与脾胃相关)
- 气机阻滞导致饮食不下(与胃相关)
- 心、肺、腹部及肋部胀痛(与脾胃、心包经相关)
- 肠道风邪导致的下血(与大肠相关)
- 伤寒病出现结胸证(与胃相关)
- 里急后重(与小肠相关)
- 食积阻滞导致饮食不下(与心包经、胃相关)
- 疟疾出现寒热往来(与胆相关)
上述所有病症,内关穴都能主治。新增的疟疾寒热这一病症,内关穴也能治疗,且效果经过验证。
🔥后溪穴
主要治疗二十四种病症:
- 手足挛急(肝):手脚痉挛拘急,与肝经相关(肝主筋,筋脉失养易挛缩)。
- 手足颤掉(肝、三焦):手脚颤抖,与肝经血虚或三焦气机不畅有关。
- 头风痛(三焦、膀胱):反复发作的头痛,病位涉及三焦经(侧头部)和膀胱经(后头部)。
- 伤寒不解(膀胱):外感风寒后病症不愈,与膀胱经感受寒邪有关。
- 盗汗不止(肺):夜间睡眠时出汗,醒后自止,多因肺阴不足。
- 心中风不语(包络、肝):中风后心窍闭阻、不能言语,与心包经(包络)和肝经风痰阻络相关。
- 牙齿痛(胃、大肠):牙痛,常见于胃火上炎或大肠经郁热。
- 癫痫吐沫(胃):癫痫发作时口吐白沫,多因胃热生痰、上扰清窍。
- 腰背强痛(肾):腰背部僵硬疼痛,与肾虚或寒湿阻滞肾经有关。
- 筋骨痛(肝、胃):筋骨酸痛,因肝血不足(主筋)或胃失濡养(主肌肉)。
- 咽喉闭塞(肾、肺、胃):咽喉肿痛、闭塞感,涉及肾阴不足、肺经燥热或胃火上冲。
- 腮颊肿痛(胃、小肠):脸颊及腮部肿胀疼痛,多因胃肠积热上攻。
- 伤寒项强或痛(膀胱):外感伤寒后颈项僵硬疼痛,与膀胱经循行于项背有关。
- 膝胫肿痛(肾):膝盖及小腿肿胀疼痛,多为肾虚寒湿下注。
- 手足麻(胃):手脚麻木,因胃气不足、气血不能濡养四肢。
- 眼赤肿(肝、心):眼睛红肿,多由肝火上炎或心火亢盛引起。
- 伤寒头痛(膀胱):外感伤寒导致头痛,病位在膀胱经循行的头顶部。
- 表汗不出(肺、胃):外感表证时无汗,因肺气不宣或胃津不足。
- 冲风泪下(肝、胆):遇风流泪,与肝胆经风热或肝肾阴虚有关。
- 破伤风搐(肝):破伤风引起的肌肉抽搐,因肝经风邪内动。
- 产后汗出恶风(肺):产后出汗、怕风,多因肺气虚弱、卫表不固。
- 喉痹(肾、肝):咽喉肿痛、闭塞(类似咽炎),与肾阴不足、肝火上炎相关。
- 脚膝腿痛(胃):腿脚疼痛,因胃气不足、经络失养。
- 手麻痹(大肠):手部麻木,与大肠经气血阻滞有关。
上述病症后溪穴均能主治,针刺时先取后溪穴,再取申脉穴(另一个穴位,常与后溪配伍使用)。
🔥申脉穴
主要治疗二十五种病症:
- 腰背强痛(膀胱):腰背部僵硬疼痛,与膀胱经循行于腰背有关。
- 肢节烦痛(肾、肝):四肢关节疼痛烦扰,多因肝肾不足、筋骨失养。
- 手足不遂(胃、胆):手脚活动不利、偏瘫,与胃气虚弱或胆经阻滞相关。
- 伤寒头痛(膀胱):外感风寒后头痛,病位在膀胱经循行的头顶部。
- 身体肿满(胃):全身水肿胀满,因胃气不运、水湿停聚。
- 头面自汗(胃):头面部不自觉出汗,多由胃热迫津外泄。
- 癫痫(肝):癫痫发作,与肝经风痰上扰、心神被蒙有关。
- 目赤肿痛(膀胱):眼睛红肿疼痛,因膀胱经郁热上攻头目。
- 伤风自汗(胃):外感风邪后自汗出,伴恶风,与胃气虚、卫表不固相关。
- 头风痒痛(胆):头部反复瘙痒疼痛,病位在胆经(侧头部)。
- 眉棱痛(膀胱):眉骨部位疼痛,与膀胱经邪气上犯眉棱骨有关。
- 雷头风(胆):头痛如雷鸣,头面肿胀,多因胆经风火上冲。
- 手臂痛(大肠):手臂疼痛,与大肠经气血阻滞不通有关。
- 臂冷(三焦):手臂发冷,因三焦气机不畅、阳气不能通达四肢。
- 产后自汗(肾):产后自汗不止,多因肾虚气弱、卫阳不固。
- 鼻衄(肺):鼻出血,由肺经燥热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所致。
- 破伤风(肝):破伤风引起的肌肉抽搐,因肝经风邪内动。
- 肢节肿疼(肾、肝):四肢关节肿胀疼痛,与肝肾寒湿阻滞、气血不畅相关。
- 腿膝肿痛(胃):腿脚膝盖肿胀疼痛,因胃气不足、痰湿下注经络。
- 耳聋(肾):听力减退或耳聋,多由肾虚精亏、耳窍失养。
- 手足麻(胆):手脚麻木,与胆经气血阻滞、不能濡养四肢有关。
- 吹奶(胃):哺乳期乳腺炎(乳痈),因胃热壅滞、乳汁瘀积化热。
- 洗头风(膀胱):洗头后感受风邪引发头痛,与膀胱经外感风邪相关。
- 手足挛(肝、肾):手脚痉挛拘急,因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导致筋脉失养。
- 产后恶风(肾):产后怕风、畏冷,多因肾虚阳气不足、卫表不固。
- 足跟痛(肾):足跟部位疼痛,常因肾虚导致骨骼失养,或受寒湿侵袭,而申脉穴所在的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可调节局部气血。
上述病症申脉穴均能主治,针刺时先取申脉穴,再取后溪穴(两穴常配伍使用,增强疗效)。
🔥列缺穴
主要治疗三十一种病症:
- 寒痛泄泻(脾):因脾阳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遇冷加重。
- 妇人血积或败血(肝):女性瘀血积聚或恶露不尽,与肝经气血瘀滞相关。
- 咽喉肿痛(胃):咽喉红肿疼痛,多由胃火上炎所致。
- 死胎不出及衣不下(肝):胎儿死亡后无法娩出或胎盘滞留,与肝经气血阻滞有关。
- 牙齿肿痛(胃、大肠):牙痛伴肿胀,常见于胃火炽盛或大肠经郁热上攻。
- 小肠气撮痛(小肠):小腹阵发性绞痛,多因小肠气滞或寒凝所致。
- 胁癖痛(肝、肺):胸胁部痞块胀痛,与肝经气滞、肺气不宣相关。
- 吐唾脓血(肺):咳嗽咯吐脓血痰,多为肺痈(肺部化脓性病变)。
- 咳嗽寒痰(肺、胃):咳嗽伴咳白色稀痰,因肺寒或胃寒生痰上犯于肺。
- 食噎不下(胃):进食时噎塞不顺、难以下咽,与胃气不降有关。
- 脐腹撮痛(脾):肚脐周围阵发性绞痛,多因脾虚寒凝、气机阻滞。
- 心腹痛(脾):心指心下,乃胃脘部。胃脘至腹部疼痛,常因脾虚失运、寒湿内阻。
- 肠鸣下痢(大肠):肠鸣音亢进伴腹泻,与大肠湿热或寒湿凝滞相关。
- 痔痒痛漏血(大肠):痔疮瘙痒、疼痛伴出血,因大肠燥热或湿热下注。
- 腹痛泻痢(脾):腹痛腹泻,多为脾虚湿盛或脾肾阳虚所致。
- 产后腰痛(肾、肝):产后腰部酸痛,与肝肾亏虚、腰府失养有关。
- 产后发狂(心):产后精神失常、狂躁不安,因心血不足或痰火扰心。
- 产后不语(心包络):产后不能言语,多因心包受邪、神明被蒙。
- 米谷不化(脾、肾):进食后食物不消化,伴大便中见未消化食物,因脾肾阳气不足。
- 男子酒癖(胃、肝):嗜酒成癖伴脘腹胀满,因胃热蕴结、肝经湿热。
- 乳痈肿痛(胃):哺乳期乳腺炎,乳房红肿疼痛,因胃热壅滞、乳汁瘀积。
- 妇人血块(肝、肾):女性腹部瘀血结块,与肝肾气血瘀滞相关。
- 温疟不瘥(胆):温热型疟疾久治不愈,与胆经邪热未清有关。
- 吐逆不止(脾、胃):呕吐不止,多因脾胃虚弱或寒热错杂、胃气上逆。
- 小便下血(小肠):小便带血,因小肠热盛、灼伤血络。
- 小便不通(膀胱):尿潴留,与膀胱气化不利有关。
- 大便闭塞(大肠):便秘,因大肠津液不足或气机阻滞。
- 大便脓血(大肠):腹泻伴脓血便,常见于大肠湿热(如痢疾)。
- 胸膈痛痞(心、胃):胸膈部疼痛、痞塞胀满,与心胃气机不畅相关。
- 诸积聚脓痰膈(心、胃):各种痰饮、脓浊积聚于胸膈,导致心胃痞塞不适。
上述病症列缺穴均能主治,针刺时先取列缺穴,再取照海穴(两穴常配伍使用,增强疗效)。
🔥照海穴
主要治疗二十九种病症:
- 喉咙闭塞(胃):喉咙肿痛、闭塞感,多由胃火上攻所致。
- 小腹冷痛(肾、肝):小腹冷感疼痛,与肝肾阳虚、寒凝气滞相关。
- 小便淋涩并不通(膀胱):小便频数涩痛或尿闭,因膀胱湿热或气化不利。
- 妇人血晕(肺、肾):女性产后或经期突然头晕目眩、神志不清,因肺气虚、肾血逆乱。
- 膀胱气痛(膀胱):膀胱区胀痛,多因膀胱气滞或寒凝。
- 胎衣不下(肾):分娩后胎盘滞留,与肾虚无力推动有关。
- 脐腹痛(脾):肚脐周围疼痛,因脾虚寒凝或湿阻中焦。
- 小腹胀满(小肠):小腹胀闷满胀,与小肠气滞或食积有关。
- 肠癖下血(大肠):肠道病损导致便血,多为大肠湿热或气虚不摄。
- 饮食不纳反胃吐食(胃):食欲不振、食后呕吐,因胃气上逆或胃阴不足。
- 男子癖并酒积(肺、肝):男性嗜酒成癖、体内积滞,与肺脾湿热、肝经郁热相关。
- 肠鸣下痢腹痛(大肠):肠鸣腹泻、腹痛,因大肠湿热或寒湿阻滞。
- 中满不快(胃):胃脘胀满不适,多由胃气壅滞所致。
- 食不化(胃):食物不消化,伴腹胀,因胃腐熟功能减弱。
- 妇人血积(肾、心主):女性瘀血积聚,与肾亏血瘀、心包经气滞相关。
- 儿枕痛(胃、肝):中医对产后小腹疼痛的特定称谓,因产后子宫内瘀血积聚,触感如枕头般硬实,故得名。这种疼痛多在产后1~2天出现,常伴小腹坠胀、拒按。与肝血瘀滞、胃气不通有关。
- 难产(肾、肝):分娩困难,因肾气不足、肝经气血阻滞。
- 泄泻(脾):腹泻,多由脾虚湿盛或脾肾阳虚引起。
- 呕吐(胃):胃内容物上逆吐出,因胃气上逆或寒热错杂。
- 酒疾(脾、胃):饮酒过度引发的病症(如脘痞、泄泻),与脾胃受损相关。
- 气块(脾、肝、肾):体内气机郁结形成的包块,与脾肾气虚、肝郁气滞有关。
- 酒痹(胃、肝):饮酒致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因胃热生湿、肝经痹阻。
- 气膈(心主):气机阻滞致胸膈痞塞,与心包经气郁相关。
- 大便不通(大肠):便秘,因大肠津液不足或气机阻滞。
- 食劳黄(脾、胃):饮食不节致黄疸,伴乏力,因脾胃湿热或脾虚湿困。
- 肠风痒(大肠):肠道风邪致肛门瘙痒,多为大肠湿热或血虚生风。
- 癖痛(肝、肺):胸胁部痞块疼痛,与肝郁气滞、肺气不宣相关。
- 足热厥(心主):足部发热且感觉异常,因心包经郁热下迫。
上述病症照海穴均能主治,针刺时先取照海穴,再取列缺穴(两穴常配伍,调治咽喉、泌尿、妇科等病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经营杠杆的定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