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4日清晨,北京火车站人流如织。那时,许多年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踏上了“上山下乡”的征途,开始了各自的全新生活。
站台上,满是送别的家长,气氛复杂。一些家长泪流满面,伤心不已;而另一些则笑逐颜开,似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就在这人群之中,一个17岁的少年和妹妹依依惜别。
这个年轻人就是刘源,而前来为他送行的家人正是他的妹妹——刘亭。由于与父母和其他姐妹分隔两地,刘源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与忧虑,兄妹二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浓重的悲伤。
刘源低头,不敢直视妹妹的眼睛。他匆忙地登上了前往西方的列车,一上车便忍不住泪如雨下。站台上的妹妹已经泪眼朦胧,在拥挤的人群中,她焦急地寻找着哥哥的身影,不断地向每个车窗望去,急切地呼喊着他的名字。
展开剩余85%就在火车即将启动的那一刻,刘源猛然听到车笛声响起。他意识到,如果现在不回头看看妹妹,她一定会更加担心和难过。于是,在列车缓缓开动时,他拼尽全力挤向车门,隔着车窗与妹妹对视了一眼。
那一瞬间,刘源看到妹妹满面泪水,听见她痛哭着喊道:“源源哥!”然而,话音未落,列车便已加速,妹妹的身影逐渐远去。直到妹妹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中,刘源才勉强转过身,走回车厢,在角落里默默流泪,心中充满对家人无尽的思念。
那段时间,刘源常常想,人生的剧变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梦,令他不禁怀疑一切的真实与虚幻。当时,他的内心没有那种响应号召的热情,也没有对艰难未来的恐惧,回忆起那段旅程,刘源如是说:“那时,我的心情既没有激昂的热血,也没有恐惧的阴霾,只是充满了迷茫。”
列车驶向山西,刘源在倒数第二站下了车。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背着简陋的小包裹走下了火车。然而,下车后的迎接礼仪令他感到震惊。当地百姓在站台两旁排成一条长龙,举着横幅,锣鼓声震天,刘源的内心被这些热烈的欢迎所激荡。
刘源和另外27位知青被分配到了山阴县白坊村进行劳动锻炼,他被安排住进一间简陋的草屋,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并没有感到失落。知道自己将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劳动,刘源并不感到特别的不适。他从小在北京长大,身体并不娇气,而且他已经有了在部队锻炼的经验,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他都能应对。
白天,刘源和乡亲们一起下地劳动,虽然工作环境简陋,工具原始,但他毫不退缩。晚上,他又回到草屋,接受乡村的教育。尽管如此,每当夜深人静,孤单的夜晚让他不禁思念起远在北京的父母和姐妹们。曾经和睦的一家人,如今却分隔天涯,刘源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经历着什么,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安。
然而,正是村民们朴实无华的热情和关爱,给了他莫大的安慰。每当想到父亲曾说过:“中国的农民是最好的农民!”刘源心中总有一股暖流涌动。随着与村民们逐渐熟络,刘源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白天下地,晚上挑灯夜读或帮村民算账,日子过得虽然辛苦,但他也在其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三年过去,到了1972年8月,刘源愈发思念家人,尤其是父母,决定回北京一趟。村民们得知他的打算后,纷纷表示支持,并送给他一些干粮,刘源再次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与善良。
由于交通不便,刘源只能选择步行三天三夜,穿越荒野,脚底的皮肤已经磨破,但他没有丝毫的抱怨,只是默默坚持。最终,刘源终于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三年前,列车带他远离北京,三年后,它又将他带回,但这次,他的心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他终于在北京见到久违的三个姐妹时,所有的辛劳都变得不重要了。
然而,令刘源和姐妹们最痛心的是,尽管他们渴望团聚,却得知父亲已经在1969年去世。当他们收到这个噩耗时,刘源和姐妹们几乎崩溃,他们无法想象,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经历了怎样的困苦与孤独。
失去了父亲,刘源和姐妹们决定无论如何要见到母亲。最终,他们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当刘源与母亲重逢时,他几乎认不出她了。曾经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母亲,如今已苍老憔悴,白发已显。看到久违的孩子们,母亲的脸上瞬间闪过惊喜与欣慰的光芒。
两人紧紧相拥,眼泪不禁涌上了眼眶。母亲望着自己这几个久别重逢的孩子,终于缓缓开口:“没想到,你们几个还活着!”那简短的几个字,背后凝聚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
虽然刘源希望能长期陪伴母亲,但短暂的团聚过后,他仍然要返回农村。这一次的离别,刘源的心情相较上次要平静得多,至少他知道母亲和姐妹们还好。
临别时,母亲一再叮嘱刘源:“回去后,务必踏实劳动,和农民们站在一起,多学习、多锻炼,对自己要求要严一点。”刘源点头,深深地将母亲的教诲铭刻在心。
返回白坊村的刘源,精神焕发,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心中早已埋下了早日回京的渴望。
七年后的1975年,刘源终于得到了回北京的机会。那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七年,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却从中汲取了足够的力量,面对未来,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当他离开白坊村时,几乎所有村民都来为他送行,场面感人至深。这一刻,刘源深刻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永远留在了这片充满人情味的土地上。
回到北京后,刘源被安排在北京起重机厂担任普通工人,然而没过多久,他再次遭遇了一些困境。在这个时候,厂里的师傅和工友们都为刘源挺身而出,坚决为他辩护。“我和刘源在一起这么久,他绝不会做出那种事!”师傅的信任让刘源感动不已。
刘源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最大潜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带着这种信念,他于1977年重新踏上了高考的征程,最终以26岁的年龄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毕业后,刘源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决定投身于农村建设。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来到河南七里营人民公社担任副书记。在那里,刘源甘于清贫,不讲究个人生活条件,始终保持节约的态度。正如父亲曾教诲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节约!”
两年后,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刘源被提拔为新乡县县长。在任何岗位上,刘源都保持低调、谦逊,始终以百姓为本,为群众办实事。
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刘源不断晋升,先后担任郑州市副市长、河南省副省长。他的晋升,得到了100多名省人大代表的联名
发布于:天津市经营杠杆的定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